直到今天,我仍然认为我前18年的成长经历是一击就碎的,没有什么可以(值得)随意张口和大多数人谈上一两个小时的经历或者经验。可能有人认为起起伏伏的应试教育经验就已经可以大谈特谈的,但是我在一定程度上不愿意回首,在这个中国当下的评价体系中,我所接受的教育质量是靠前的,在这一点上我不应该妄自菲薄,但是从一个社会人的角度审视,我认为是糟糕的,这段经历对于我成为我想成为的人帮助不大,因此我认为这段经历根本不值得一谈。
在大学之后,我开始接纳一些从未接触过的概念,尝试着脱离很熟悉的评价体系,开始适应社会的评价,开始自我评价,而卡片笔记法就是其中之一。在那个阶段,我接纳新概念的模式算得上是激进,我选择先相信,然后再看见,因此,最初很多人都在使用谈卡片笔记法,双链笔记,个人知识管理等等,当时这类话题吸引我的原因有以下几点:
我看到了非常多描述这种颠覆性的笔记方法优势的文章,很多内容虽然现在看来并不值得信赖,但是当时的确是让人振奋
大家都体会过,课堂上记笔记是上课学习到新东西的具体体现,尤其是我在大学前三年都体会过记课程笔记对于扎实学习,随时回顾的好处,但是我也发现当时的笔记流存在很多问题,举例来说:
很容易陷入剪藏了就再也不看的陷阱
整理Onenote笔记花费了不少时间,再整理思维导图更是花费时间,但是日后基本上很难想起来回看,知识就被像被扔进了垃圾场,没有人会去翻垃圾场
也没办法对比着看两个页面,需要不停的来回点击,比如说我想对比着看高物和高化两个分立的笔记,基本上没办法实现,只能同时开着电脑和平板
Onenote只能像传统笔记本一样,有索引的扩展笔记本,虽然是电子笔记,很难在整个笔记本中全局搜索,如果我隔了一年再想找到之前的一个知识点,要花费不少力气
最大的优势是手写,但是不在需要记课程笔记之后,我对手写的需求小很多,尤其是手写笔记不能检索
谈论这些概念的人似乎都是多少能够深度工作的只是工作者,我一直在关注深度工作,希望能靠近这些人,看看他们在玩什么
我需要为我日后的工作寻找一个更好的笔记模式
最后的最后,我遇到了王树义老师的玉树芝兰公众号,当时几篇关于科研的方法的文章吸引了我的眼球,随后我开始搜索Roam Research这个软件,加入roam中文社区,开始试用,申请scholar,看别人怎么用,参加Roam Untangled, Academic Mastery with Roam, Cite to write等等免费/付费课程,从 2021年3月开始在RR里整理和毕设相关的内容,文献阅读,实验计划,以及其他感兴趣的的文章笔记等等,直到最近,我才逐渐明白我为什么要记笔记,以及2020年Roamcult大爆发的时候,大佬们写下的推荐文章是什么意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