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icole's Digital Garden

Powered by 🌱Roam Garden

R - 怎样才能睡一个好觉

Author:: L先生说

Full Title:: 怎样才能睡一个好觉?

Added time:: December 13th, 2021 6:55 AM

Highlights first synced on December 13th, 2021

我平时经常说一句话:大多数身体和心理上的问题,除非是有生理病症,否则,一般都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改善:良好的睡眠,适当的运动,以及充分的社交。但在现代生活中,许多人可能难以保证足够的运动量,也可能没有太多的机会去社交,那么,维持健康的底线,就是一定要保证有良好的睡眠。

Note: OMG,我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疯狂的世界里啊!我认为L先生这里讲的非常正确,如果某一天我做到了三项中的两项,我就已经感觉很好了,天哪,最让我难以置信的就是每天疲于奔命就算了,没有足够的时间睡眠,没有足够的时间运动,就算是社交也不能充分自由的社交,因为我们没有时间,在我心中最好的社交就是老友记里,六个人的社交状态一定是充分社交,他们会不断认识新的有趣的人(尽管剧中很多时候描述的是荷尔蒙社交),而且还有一群好朋友深入社交,这真是太棒了 我的天,我们真的活在一个疯狂的世界!!!

早在1976年,通过大规模的测试和跟踪调查,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,在人群中,大体上存在三种类型的睡眠偏好:1)晨型人,又称「云雀」,倾向于早睡早起,约占人群比例的25%;2)夜型人,又称「猫头鹰」,倾向于晚睡晚起,约占人群比例的26%;3)正常人,又称「蜂鸟」,介于两者之间,约占人群比例的49%。

Note: 呼,我觉得我不是真正的猫头鹰,应为我在十二点的时候就想睡了,我觉得自己更像蜂鸟,睡眠时间在12点到8点

但我们这个社会,似乎很推崇早起(如同鼓励外向一样),认为早起才是健康、积极、上进的表现 —— 要不要这么为难我们这些内向的夜型人啊……

那么,既然早睡晚睡并不影响健康,那么如何衡量「良好的睡眠」呢?我总结了三个标准:1)睡得好:睡眠过程中不受外界干扰,不会反复多次醒来;2)睡得够:睡眠长度要足够。按照 NAF(美国国家睡眠组织)的推荐,成年人的睡眠时间应控制在7-9小时之间;3)睡得稳:每天保持同样的入睡和起床时间,尽量不要打乱节奏。

Note: 从这三个月的睡眠监测来看,只要不是压力很大,我就可以睡得好,不在中途醒来,但是我不能睡够,对我来说,最佳的睡眠时长就是8小时,我也不太能睡得稳,大概都在一点,但是有的时候会更晚一些,起床的时间也比较混乱,从七点半到十点不等

可能有朋友会问:我每天只睡4-5个小时,但感觉也还好,没有这些问题呀?这是因为,人的睡眠需求是受基因调控的。某些基因的突变,可以缩短睡眠需求,使得这些人只需要每天5小时左右的睡眠。但是(敲黑板):这样的人是极其极其稀少的,可能不到万分之一。所以,一定不要以身试法,请保证每天至少7.5小时的睡眠!

2019 年,英国伦敦大学一项针对 40 万人的研究发现:睡眠时间低于7小时和高于9小时,都会造成参与者在认知测试方面的得分下降。也就是说:睡得太长、每天平均超过9小时,也是不好的。

Note: 哦是的,最近睡得比较多,超过了九个小时,这一天的感觉也不太好

下面我会分享4种对失眠比较有效的方法,如果你也有相同困扰,希望能对你有用。

  1. 认知行为疗法(CBTI,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)

那么,什么是认知行为疗法呢?它的核心其实就是「认知重建」。想一想,你失眠的时候,整个人是什么状态?通常来讲,是心里有一些负担,有一些需要操心、烦恼的不确定的事情,它们徘徊在你的脑海里,令你不由自主地想到它们,从而在床上辗转反侧,对不对?这些想法未必是真实的,甚至可能完全是胡思乱想,但它们会不断唤醒大脑的警惕机制,让大脑进入「反刍」状态 —— 也就是在内心深处一遍又一遍地确认、回想,从而越来越清醒。CBTI 告诉我们,要想好好睡觉,你就得直面它们,并且改造它们。

具体如何操作呢?CBTI 的基本方法是:当你感觉内心有很多焦虑和压力时,试着遵循这三步法:1)把这些令你感到焦虑的念头写下来;2)针对每一个念头,进行真实性评估;3)用更加现实的想法来替代这些念头。

Note: L-Note 令我意外的是,我在看到这篇文章之前,已经开始自发的实行这种做法了,在真的很焦虑或者脑子里浮动的想法很多的时候,我就会在bullet journal上慢慢地思考,捋清楚事情,找到问题的真正所在,以及是否有解决方法,已经有三四次,我发现这样做是有效果的,我大概之前别的地方看到过类似的观点可能?或是说恰好以想写bullet journal为契机,开始做这件事

我自己常用的方法,是这么几个:证据分析:支持它的证据有哪些?不支持它的证据有哪些?概率评估:综合双方面的证据,它实现的可能性有多高?行为分析:我可以做些什么来降低它发生的可能性?后果分析:万一它发生了,可能对我产生什么样的后果?最坏准备:最坏的情况下,我会怎么样?我可以如何来改善这个最坏的情况?

每晚睡觉前,用这些经过你的分析、更加现实的想法,去替代掉脑海中那些模糊的、负面的想法,让大脑知道「我已经做好了准备」,从而,来重建你的认知,逐步把大脑引导回正轨。要注意一点:大脑是没办法「不想东西」的 —— 所以,不要试图让自己「不想这些事情」,这是做不到的。大脑能做到的,唯有「用新认知代替旧认知」。这才是改变认知、让大脑重新稳定下来的正确方式。

这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,慢慢来。重点在于:把握住大脑中这些想法的不确定性,用理性去剖析它们,让它们慢慢变得明晰、清楚、确定,从迷雾中显露出来。还是那句话:使得我们恐惧的,往往不是对象本身,而是对于它本身的不确定性。正是它本身的「失控感」,让大脑不得不花费认知资源和精力来处理它。而在这个处理的过程中,它的威胁感和负面影响,就会被一遍遍地放大。

Note: L-Note 没错,从短期来讲,CBTI是很好的解决方法,至少在睡觉前,从科学的角度,真正地有效地告诉我们的大脑: All is well! 从长期来讲,应对不确定性的方法就是提高自身的“反脆弱性”了

  1. 睡眠限制疗法(SRT,Sleep restriction therapy)

SRT 的理念是:除非进入睡眠,否则,能尽可能不在床上,就不要待在床上。举个栗子:如果你习惯12点上床,8点起床,但你实际上只在1点-7点之间睡觉,那么第一步就是:缩短你在床上的时间,尽量干点舒缓的事情,待到1点才上床,然后7点醒来立刻起床。刚开始肯定会不习惯,需要持续至少一星期。等到你稍微习惯这个节奏,能够做到上床后立刻入睡,醒来后立刻起床了,再把上床的时间提前约15分钟,也就是约12:45上床。同样,持续至少一星期,直到你习惯了这个节奏为止。

Note: 唔这种方法着实有点难以实现,假设我真的一点钟才躺倒床上,我就真的可能两点才睡着了,但是我承担不了这种后果,而且我觉得坐在床上看一个小时的书挺好的

如果在睡前一直玩手机的话,会有什么后果呢?手机的强光照射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,致使大脑的指令不断往后延,从而打乱睡眠节奏,使得我们整体的睡眠时相发生偏移 —— 原本可能是 00:00 - 07:00,慢慢地变成 00:30 - 07:30、01:00 - 08:00……

Note: 我最近发现,如果我是用CBTI方法,让我的大脑平静下来的话,就不会出现睡觉时间一直往后拖的问题

  1. 刺激控制疗法(SCT,Stimulus control therapy)

你会发现,SCT 跟 SRT 很相似,但又有不同之处。SCT 的核心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:只有当你困得不行了,才去睡觉。通过这种方式,让大脑慢慢习惯「一上床,就睡觉」。

Note: 这一点也好难做到啊,实在是无法牺牲明天

1)固定一个不变的起床时间,用起床时间来倒推、决定你的入睡时间。举个栗子:如果你9点上班,那就不妨8点起床。定好闹钟,每天雷打不动8点起,观察一段时间,看自己在晚上大约几点钟会开始感到困 —— 这就是最佳的上床时间。

Note: 这一点我是做不到的,每天消耗精力的情况不一样,有的时候区别很明显,有的时候十点就已经困了,但是还要去洗澡,有的时候十二点还不困

2)只有在困的时候才上床,不困不要上床。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,是区分「困」和「疲劳」。很多人都有一种感受:很累,但上床了又觉得大脑很兴奋,不想睡。这个时候,其实你是处于疲劳之中,但你并不是真的困。这个时候是不适合上床的,你可以做一些放松的事情,比如读读小说,看看纪录片,想一些简单的问题,等等,让你的精神得到放松。那么,什么样才叫做「困」呢?是需要非常努力跟睡意对抗。比如:眼睛完全睁不开,大脑完全转不动,看到的东西没法进入意识里,产生「意识断片」……诸如此类。一旦你进入这个状态,当机立断去睡觉。这就是最好的,建立「床」和「睡眠」强联系的机会。

Note: 唔,所以身体疲惫,但是大脑兴奋不是困,不应该上床,这时候应该放松精神,等待大脑困了再去睡觉 但是这里对困的定义是不是有点严格了,一定要等到眼睛都睁不开,意识断片了才叫困么,这好像有点难

3)如果在床上睡不着,立刻起床,做点平静的事情,等有了困意再上床。这一点我已经有丰富的心得了(笑)。一旦我在床上,过了大约20分钟还是睡不着,我就果断起来,读一些越读越困的东西,比如数学、算法、生物学、物理学……反正,要么能够产生困意,那我就去睡觉;要么,也能多多少少增长一点知识嘛。

Note: 嗯,是的

人体是一个适应能力很强的系统,偶尔的波动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,只有当长期处于不良状态时,系统才会受损。

Note: 啊,这一点需要不小的魄力才能实现

  1. 睡眠卫生和放松

试一试正念冥想。保持缓慢、均匀的呼吸,保持对脑海中念头的观察,「看」着它们起起落落。只观察,不投入。渐进式肌肉放松:从脚开始,尽可能紧绷,保持10秒,然后放松,像这样依次紧绷-放松每一个肌肉群。把灯光调暗,采用昏暗、冷色调的光线,入睡前关掉所有灯源,拉好窗帘,保持卧室的完全黑暗。

Note: 嗯,作者有说这一点要结合上面三点使用,我也尝试过,如果只是正念,调整睡眠环境的话,效果几乎为零

  1.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:随着年龄增长,所有人整体的睡眠时相都会前移。原本 00:00 - 08:00,可能会变成 23:00 - 07:00、22:00 - 06:00……像我自己,虽说是夜型人,但我现在基本都是12点多睡觉,再也熬不到2点了。大家也一样,尽量去感受自己的身体,感受它的反馈和体验,不要给自己太大的负担喔。

relevant questions

R - 怎样才能睡一个好觉 to process for [[QUE - 如何睡个好觉]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