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icole's Digital Garden

Powered by 🌱Roam Garden

Leo Liang

06年的时候在瑞典工作过一段时间,也不好推断他是在外企还是什么,不会就是在华为吧

我在Stockholm上班的地方叫Kista,Kista是IT企业聚集的地区,被称为瑞典的硅谷,按照我们的叫法,应该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了:) 在这里最大的公司是Ericsson,好多building都是Ericsson的,到处可见它的标志。据说这个地区最初是因为爱立信而发展起来的,但现在有很多不同的企业进驻了,周围逛一圈,看到很多出名的IT企业,还包括中国的华为。

在《peopleware》中提到,每个开发人员都应该有一间带有窗户的独立办公室,在这里基本做到了。由于建筑是回字形的,每条边都狭长,办公室就分布在有窗户的两侧,中间是一些公用的区域,例如会议室、休息区、洗手间、copy room等等。

这里的办公环境是相当好,但可惜我过的是寄居蟹的生活——因为我是临时来的,这边找不到空余的办公室,哪个办公室当天没有人在,我就坐哪里。在Stockholm南面有另外一处公共场地,参与这个项目的人分布在两边,有些人要两边跑,就有办公室空出来了。听说迟些整个team的人都要搬过去,在一块办公,可是我上班就没有现在那么方便了。

从这篇博客里的截图推测博主19年在国外生活工作

但是21年的这篇文章,又说明他就在广州

古早味的博客,2005年是博客大兴的时间么,可惜我没有赶上那个时代hhh Blog

Blog这个东西还真挺厉害,原本以为只是给那些网络知识分子闹的,还有就是广大网民百姓自娱自乐,现在可连各类名人都纷纷“博”起来了。文化界的人老早就在网上非常活跃,只是我平常上网只看技术方面的东西,不知道而已。

从下面这些文字,我突然想到,从web1开始的时候,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一些网络的负面作用了,web2以及移动网络兴起的时候,又细致的分析了一下,创造出了碎片化阅读等等新词儿,但是为什么到现在我们都还不能与网络很好的相处呢?

我猜测的原因有以下几点:

网络的变革太快,每一代人伴随网络成长的体验都不同

每一个网络时代,并不是所有人都深入的接触了网络,极少数人认真思考该如何应对网络

可能从20年代之后出生的人,才真正体验了网络随手可得吧

是啊,捧一本书,安坐一角,细细品味,这样的情景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。这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工作忙碌,没有时间,而是很多空余时间已经被网络占有了。

要说阅读量,现今比起以前倒不见得真的少了,每天在网上浏览,一两个月下来,累计数量估计也比得上一本大部头。只不过,在网上的阅读是很零散的,不如读书一般系统连贯。网上阅读的优势是信息及时,查找方便,可以进行充分的交互沟通;但是网上阅读不足之处是,信息量太大,需要耗费不少时间进行过滤,往往有广度而缺乏深度,可信度也需要靠自己辨别。

看来,网络阅读适合于用来开拓知识面,快速入门,交流讨论;但要想好好学点东西,还是要心平气和,少上网,多读书。

哈哈哈哈,又是一个很有时代感的说法: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,只要能想到,有什么不可能?,16年过去了,眼控鼠标到现在都还没有实现。为什么我们不再说这句话了呢? 键鼠

我想,这“眼控鼠标”应该不算什么天方夜谭的想法吧,canon单反相机的眼控对焦技术已经商用化很多年了,起码说明在技术原理上是可行的。当然,相机取景时眼睛是紧贴取景框的,而使用电脑时距离会远很多,而且头部会移动,所以实现难度可能不小。但是,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,只要能想到,有什么不可能?

2004年腾讯的屏蔽词,2004年的网络审查

看看QQ游戏里面都过滤些什么单词吧,在QQ安装目录里面找出COMToolKit.dll这个文件,用VC把它打开(或者其它的能查看资源的工具,实在没有,用UltraEdit也可以,不过会夹杂着很多乱码),就可以看到有两个叫做“DIRTYWORD”的资源,id分别为9001和9002,在鼠标右键菜单中选择导出,把它们存入文件,用文本编辑器打开,怎样,大开眼界吧?好多词,我们这些良民百姓都不知道有什么含意。

2004年程序员的想法:重复劳动

我也相信真正的程序员都有对美的追求,其实不亚于艺术家对美的追求。

可是,我们永远做出来的都是毛坯,加班加点赶制出一个毛坯后又匆匆忙忙赶制下一个,从来都没有制成过成品,甚至没有人在脑子里设想过它的样子。不断的重复着的都是制造半成品的劳动,别说要成为大师了,想要成为好工匠都很难。

市场是可以细分的,客户的需求必然会有不同层次。在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中,与其打价格战,为什么不看看能否上升一个档次,创造新的利润空间呢。

2004年的时间管理,今天也没有比当时进步多少。。。

同事推荐Office2003的joural功能,能够自动统计在office上做的各项工作的时间记录,如写Word文档,写PPT文档,用Visio作图,处理Email等。 很方便进行工作量的统计。

我的pda上就有个小程序做时间记录的,我现在设置了 工作、学习、事务、消遣 几个分类,做事情前点一点,做完之后点一点,就会把花费的时间记录下来。这样可以统计出有多少时间是用于工作,多少时间看书学习,阅读邮件之类的事务耗了多少时间,上网看新闻等消遣又用了多少时间。掌握了这些数据,可帮助改善个人的时间利用效率。

不过真要按时间统计计算工作量,还有个观念问题。我今天工作了一天,统计出来的工作时间是4小时,要提交上去上司怎么说?偷懒?不行,怎么也得填个8小时。要真的按4小时算了,下次有同样任务,哦,你上次4小时做出来的,好,给你半天时间!实际上,真正有效的工作时间能占总工作时间的一半,已经不错了,各研究资料都是这么说的。

哈哈哈哈哈,四象限法,任务管理,优先级等等概念03年就被玩过了,时间管理的理论有发展但是发展的有限。所以20年后,我们又在如火如荼地讨论时间管理,精力管理,是不是回到了Andy Matuschak的观点:knowledge work should accrete

不遗忘任何要做的事情,不让要做的事情太多

让时间使用得更有效率

不是想起什么就做什么,而是做最有价值的事情。按照四象限法则,事情的优先级可以按照重要性和紧急性两个坐标划分为四象限。

平衡人生中的各个方面

大家都希望从事的工作就是自己的兴趣,实际上哪有这么理想呢,而且内在驱动力和外在要求都在不断变化中,这就要求在两者间取得平衡。如果不加以管理,往往在兴趣爱好方面情会放越来越多的时间精力进去,而忽视了其他方面。

要让时间管理达到效果,可能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 信任自己的时间管理系统,相信这样的管理是有效的,遵循它的建议去做。在使用的过程中再不断调整,让它越来越符合自己的情况。

目前有关时间管理的书籍、工具,似乎比较偏向于从事管理、商务工作的人士,他们是工作往往是在与人沟通的比重比较大,事务性的事情较多;而我们这些从事技术工作的人,工作重点与他们不一样,在运用时间管理方法时还不能照搬,到底该怎样调整,还是比较伤脑筋的:(

记录idea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纸和笔,比较符合思维习惯。电脑是好工具,但是电脑不一定在身边,思维最有创造性的时候往往是在非工作状态中,例如洗澡、走在路上的时候。

有idea的时候必须尽快记录下来,即使打断了当前的工作。有idea的时候是最有价值的。另一方面,电脑输入的速度也不一定赶得上思维,还有可能因为软件人机界面而局限了思维(Tablet PC是一个好的方向,我以前写过一点有关的 东西 )。我也打算尝试用palm来做记录,不知道这样的小机器是否能够提供象纸笔一样足够灵活的记录手段。

2003年做梦也想不到平板电脑,触屏手机会如此便捷吧

电子化是资料整理利用的有力途径,在一定的时间,必须把笔记本中的记录整理输入到电脑中。我习惯是以日期排列,日记的形式。资料整理应该是作为必做的任务,例如在todo list中加入一项:_整理记事本xx页的记录_。

这不就是古早的dailynotes么! note-taking

网上的blog可以说是个副产品,我并不会用internet上的blog来作为主要记录手段,太不可靠;在网上公布出来,是希望知识与思维能够共享。

2003年的网络热点是下载电影哈哈哈哈

GTD也20年前就有了

Getting Things Done中看到的最能够立即起作用的就是这个“两分钟原则”了: 在两分钟内可以完成的事情,马上去解决

人机交互,触屏设备,2003年在普通人看来还是微软提出的一个梦,所以我越来越觉得microsoft, google, apple FAANG这些大厂提出的概念都不是搞笑,他们真正做出了尝试, 而不是提概念,圈钱

由于技术上的限制,人机交互目前仍然只能在比较低级的层面,主要是键盘和鼠标,是人要改变自己的习惯去适应电脑,实际并不能顺畅,故此在某些情况下会成为思维的限制,因为要把精力分散在如何操控上了。

如今Microsoft提出Tablet PC,有人认为只是概念抄作,但我觉得这已经超出仅仅输入设备的范畴了,而将是人机交换方式的一大跃进,这些挺有意思的,会是以后的方向,电脑与人的交换会越来越人性化。

80后,80后,已经老去的但是成为中坚的80后

在MSN上见到一个久没联络的中学同学,聊天中她说到我以前是愤青。我非常奇怪,怎么我变成愤青了?她说因为我听摇滚,所以觉得我是愤青。我只好跟她解释,“愤青”这个词在当前的语境中是特指偏激的民族主义分子。

现在又时兴将80后称为中国的“垮掉的一代”。如果硬要这样套的话,也只好增加一个流行的前缀:有中国特色的。

垮掉的那一代人已经老去,但不知道他们的精神是否依然?跟他们的迷惘相比,我们这一代人越来越像一群被圈养的行尸走肉,没有朝气,也没有感动人的生命之光。 在我的想像中,那个“伟大的时代”跟那些逝去的人一样,已经远远地离开,再也不会回来了。

我去调查了一下这个外国人的博客,现在应该已经是古稀老人了吧,但是很难想象有这样深入中国文化,友好的美国人

看这个”喜欢学中文的美国老外”的blog, 他的写中文文章的方法 跟我们很不同,先用拼音将文章通篇写出来,再用软件转化为汉字。

办公室桌面不够大,总是感觉不够空间。看到instructable网站上的一个 作品 ,将laptop竖起来摆放,受到启发,琢磨着怎么把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也竖起来。

制作过程和更多图片放到 instructables网站 上了。

他也有很多问题啊,_我跟你说啊,不要在这个问题上面,我建议你就讲真假问题,不要讲后面的,那个没有多大意思_。

我们就谈真假,不去谈细节了。细节,坦白讲你们搞不懂的,你知道有多少繁琐的细节啊,你去扯这个扯不清楚啊。

图像拼接的细节没有关系?那么花这么多钱发射个嫦娥就是为了开个新闻发布会的?

首席科学家也就是这么一个德行,中国科学界能搞出什么名堂来?

这就是很多年前一直传言的,在月球上能看到长城,这句话的来源么?欧洲航天局?

没有想到,欧洲航天局网站上的一张卫星照片引起了国内沸沸扬扬的讨论,而且讨论还大有向民族精神升级的趋势,真让人哭笑不得。

虽然照片没有给出比例尺,但是从图象左下部分很明显的建筑物和公路,就可以对图象的比例有个大概的观念了。很明显,右上角的不可能是长城,太宽了。

所以和20年前相比我们有进步么?进步了多少呢

Referenced in

我们该如何与互联网相处

May 29th, 2022的下午,我一个人在屋子里进行“网络漫游”,就是2010年之前的那种“上网”,我意外发现一个80后的博客,从2001年延续至今,仍在维护,可以判断是一位生活在广州的80后互联网从业者,透过他的一片片博文,我仿佛进入了哆啦A梦的时空穿梭机,作为未来的人穿梭回了2004年,回过神来,已经傍晚,第一次有这般如此神奇的体验。感谢这位前辈20年坚持维护自己的博客,由于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,只能在我这里向你致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