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icole's Digital Garden

Powered by 🌱Roam Garden

思想,在树上生长:树状结构 vs 网状结构

最近使用 Roam Research 最大的感触在于“拆分阶段”,暂且分为“学习阶段”和“创造阶段”,不同阶段适合使用不同的知识结构。 “学习阶段”以 树状结构 为主,此时构建大纲按图索骥利于理解,就像松鼠从树根一直往上爬树 🎄,构建体系,摘取果实。 “创造阶段”以 网状结构 为主,此时借助远程联想、复杂决策、跨领域寻找解决方案,就像松鼠🐿在不同树林 🌲 间反复跳跃,网络交织,寻找关联。

“写作就是将网状的思考,通过树状的结构用线性的语言进行清晰的表达。”

树状结构的优势

在于"提高了网络查找的效率",以及所有的知识有了层次,易于理解,传递关联关系,符合自然,利于群体传达。 MIT认知科学家 Josh 发表在 PNAS 的论文中,比较了抽象知识的不同表征结构,如星形结构、聚类结构、环形结构等等,最终还是意识到, 人类的最佳知识结构是树形结构

树状结构的劣势

树状目录有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不同的树枝之间无法横向访问(比如下图中的①和②之间要联系起来还得经过根节点,路径非常长,效率也就不高)

网状结构的优势

我们人类在学习新概念时,尤其是抽象概念时,往往是通过类比/比喻等方式,与已有的概念联系起来的。例如,我们在学习黑洞概念时,往往就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漩涡。而这种类比/比喻,本质上就是在不同知识分支上进行横向关联

网状结构的劣势

网状结构的劣势 节点和节点之间的连接是任意的,无规律的,它们之间也没有形成逻辑关系或者层次关系。 如果人的知识真的只按网状结构来组织,人类不可能建立如此有组织的文明

你在想到概念A时,可能会随机的跳跃到与概念A相连的某个(B1、C3、D5、Z8、X13)概念: 1. 学习阶段,不聚焦,非常影响当前项目的进度。#ADHD 2. 创造阶段,这一点就是非常有用的,能够激发灵感

我在上课学习的时候,明显感受到,树状结构的知识更容易让我接受,这一方面因为我自己长期的训练如此,另一方面人类的最佳知识结构就是树形结构,而我在阅读文献的时候有明显感觉到有跳跃性,而因果关系不那么强的网状结构更让我舒适,随心所欲联系各个工作 Reflection workflo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