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篇文章里王树义老师只针对了一个看不懂的情况,给出了解决方法,即论文内容此前都没有接触过,并且抽象难懂,解决方法如下:
找作者的会议PPT
找相关的领域的blog (例如一个付费科普网站:medium.com)
科普视频
科普网课
思考:实际上论文看不懂还会涉及到很多其他的因素,比如说读文献的熟练度,对英语句子语法逻辑的判断能力等等,而且我认为作者介绍的这种方法也不具有很强的普适性,比如说我认为电池领域就很乱,没有这样丰富且权威的科普内容可以参考
这篇文章里有一部分的比喻做的非常好:
一篇合格的论文,就是传递认知差的载体。更进一步,不断涌现的论文,其实就是学术界的升级安装包。你不断读论文,就是为了跟学术共同体保持同步。但是,只有你跟这篇论文所依赖的那些基础知识同步以后,安装这个升级包才有意义,也才能水到渠成。而对着论文犯愁的你,不管出于什么原因,显然不大具备这个新包儿(论文)的安装条件。所以,你需要做的,不是跟这篇论文自身较劲。而是应该尽快补充调整自己的知识架构,使得这篇论文对你而言,是可以兼容,并且升级的。论文罗列的参考文献,可以作为你补充基础知识的一个有效手段。毕竟,作者亲自在这里为你指明的路径,如同给了你一张写有路标的迷宫地图。这就是为什么,许多优秀的博士,都是要读数百篇文献的。读过那些文献以后,再看什么新文献,都会很有感觉,一下子就能找到方向,看到论文的优势和弱点。这时候,你就已经是个专业人士了。 但是,对于初学者而言,你得先让自己树立自信。而不是用一种近乎于闭卷考试的方法挑战自己。做买卖不怕赔钱,但是怕刚开张的时候赔钱。这是有道理的,因为“贫穷陷阱”曲线有多个均衡。同样,做科研也不怕面对困难。但是初始阶段,还是得给自己降低一些难度。许多时候,你要读的论文来自陌生领域,你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,一篇篇文献去啃、去挖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