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thor: 王树义
resource: 玉树芝兰公众号
tags: Roam Research, productivity, Writing, Zettelkasten, Blog, make-public
{{POMO: 25}}
{{POMO: 25}}
{{POMO: 25}}
传统的大纲式写作即我最常使用的(只会)的那一种,从开头到结尾完全规划好一二三大段,在规划好一二三小点,看似效率高,有规划,写作的时候只要专注写好一个小点即可,但实际上不少时候都会在一个点上把自己逼到死角,在时间有限,焦虑的情况下,就会出现放弃质量,胡写一通,或者,先跳过这一部分,之后再回来写,但最糟糕的情况就是不得不推到重来,如果时间已经够不够,我不得不避开完全推倒重来,那么上下文的衔接就会出现不少问题,最后文章简直没法看,这样的方式写作缺乏弹性,而且我想绝大多数人的水平都不能保证大纲计划得完美无缺,写作过程中十分顺利。
但这种写作方式也不乏又一点投机取巧的优势,尤其是现在可以随时随地在互联网上查资料,可以借鉴(剽窃)他人的文字,在应付不重要却紧急的任务时尤为好用
卡片式写作,早有耳闻,但一开始接触到的时候,我想我是很难理解的,也很难上手,说到底还是没有解决一个问题,卡片式写作,卡片怎么来?
史蒂芬平克的话:写作之难,在于把网状的思考,用树状的语法结构,转换成线性字符串。(The Web, The Tree, and the String.)我来理解一下:不管我目前能不能接受,但是人的思考过程,人的大脑思维是网状的,在形成这个记忆,形成这个突触的时候是网状的,但要回溯,抓取记忆时,却很难准确地回去找到一系列的思考(如果可以,那还要什么笔记卡片,岂不是神仙),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有这些节点,因此在写作,输出的过程中,思考无法被顺藤摸瓜般追回,更不要说转化成树状的语法,线性的字符串了。
记笔记的误区(包括“错误”使用卡片法会导致的误区):
零散记录+非有效(详细)记录
“这道题我已经会证明了,但是地方不够,就不详细写过程了”
各种散落在笔记本,草纸,电子书,word文档里面的笔记,永远都找不到了
实际上,记笔记,没有认真记下来的,就不能算数
不分场合环境拼命记
事情发生时不能利用场合之便有效地思考,互动,提问,而且之后还要花很多时间全部重新整理,反思
正确方法
在24小时之内,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,以给别人讲述的方式,把获得的思考,见解,用简练的语言记录下来
自己的语言:避免未来有抄袭之嫌
给别人讲述:费曼学习法倡导的,促进自己理解
简练的语言:有助于未来与其他笔记链接,并且还能解释清楚事情
将某个话题相关的内容(卡片)汇集到一起,尝试拼接,但这个过程也要灵活,卡片不是死的,也不要投机取巧,卡片中的文字一字不改,否则会徒增很多死胡同的麻烦
勤学似春起之苗,不见其增,日有所长。
一方面不要一张卡片用过即扔,完全可以复用,并且多次回顾建立新的连接(错误思想:容易让别人认为有卖两次骗稿费的嫌疑);另一方面巧妙地处理A任务和突然跳出来的B思路的关系,不要轻易放弃处理A任务时的心流,先将B idea随手记下来,但在24小时之内,一定要把B转化成一个卡片,时间充裕的话应该尽量地扩充B
我认为王树义老师这里的叙述很妙,摘抄下来:
在物理学中,微观粒子的结构与宏观尺度的星球存在相似性。
在史书中,历史不会重复,但是总会押着相同的韵脚。
在机器学习领域,你不必从头训练一个模型,而可以使用迁移学习,借鉴别人的训练结果,只需要很少的样本,就能微调一个复杂模型,符合自己的需要。
对于第二方面我就有深刻的体会,很多时候在看文献,本来找文献的目的是解决问题A,但是B也深深地使我好奇,忍不住去搜索B,如果我选择继续去追踪B,那一时半会都停不下来,时间就过去了,A又要拖到明天,如果直接放下B,想A,之后就完全想不起来B是怎么回事了
一是我还不能够熟练地用自己的话,简练,清晰地转述优质内容,无论是看到的优秀博文,还是文献中可以利用的句子
二是我还不能有效地建立卡片之间的链接
以上两点都还需要有意识地大量练习,二者都做好,才能保证我总是有思路写,总是有优质的内容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