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icole's Digital Garden

Powered by 🌱Roam Garden

R - 何博士RR学术工作流分享

two import concepts embedded in academic workflow

what is zettelkasten method

permanent notes: the most important notes like snippets for your writing

写作时候的程序段

针对一个主题的左右自己的理解,在写到这一主题的时候,就可以拿来自己的常青笔记

literature notes: your own understanding

在读文章的时候的批注就算是literature notes,尽管有很大一部分是转述别人的话,甚至是复制别人的话,但这也算是literature notes

reference notes: text in paper

原文

fleeting notes

other research memes, ideas

噗, 我发现何博士把zettel拼错了哈哈哈

structure of discourse graph

要做非常原创性的工作,就必须建立自己的理解

他的discourse graph主要建立在PN - permanent notes CLM - claims EVD - evidence 这三个节点之上

其中PN就是常青笔记,将相关的CLM直接放在页面下方,他的permanent notes 不是我之前理解的一句话,更多的是一个主题,比如说 ” 镍氢氧化物在相界面处的转化“ ,在这个页面中直接列出相关的information或者CLM

在CLM页面也是直接将supportedby和opposedby列在下面,形成discourse中需要的逻辑关系,这里supported by 下面有EVD也有CLM

evidence 也不是直接拿来原文,而是自己转述了一下,evidence就是literature notes,在evidence里面收录原文,grounding truth,也就是reference notes

Notes: 何博士的discourse graph nodes 比较干净,只有claim, question, evidence, source, permanentnotes这几个,relations也比较干净,应该是有将相关的nodes放在pages里面做逻辑链接的语法,但是这次没有看到他展示question的使用

可以借鉴的部分:evidence完全可以根据自己转述的原文建立;将supported 或者 opposed 都放在对应的页面里,不要摞在下面;将引用的原文放在evidence页面里

反思我自己的discourse graph:

使用zotero直接高亮pdf内容,尽量写一些literature notes, 如果实在没有的话,或者最好直接用原文的话,那就用原文,导出到笔记,然后粘贴到RR

zotero高亮以及笔记的导出格式暂不确定,恐怕需要稍微进一步整理

有时间处理一下用webdev同步zotero Inbox

没有必要打上literature notes的标签,但是前面如果有一个 notes: 或许会比较好

有必要在原文前面表上引用,做格式上的区别,后期整理成evidence 以及汇集成claim

因为在我的研究中感觉还是问题导向好一些,所以暂时先保留question page,在一段时间之后,在回看question page,一些question形成系统之后,通过question notes串联整理以Z或者S为开头的常青笔记

evidence中的source我一直没有觉得有必要性

structure of the content in roam research

workflow


这次何博士的分享还有哪些不足 (我或许可以做到)Inbox

discourse graph的使用逻辑没有详细分享,但是这部分他或许后续会分享

没有实验记录的整理

没有利用playground,也没有清晰阐释如何疏通大面积的逻辑

没有利用question